![]() 日志正文
|
||
作者:孙鹏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贝州武城人孙伏伽考取了当年的壬午科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全面废除科举为止,科举制度历经五代、两宋(辽、金、夏)、元、明、清一千二百八十四年间共开科744次先后产生了有名可考的637名状元。而这其中,孙姓状元成了历代状元中的佼佼者。 孙姓于现今按百家姓人数排名第12位,溯回古时人数更少,但在历代科举金榜上,孙姓状元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去北宋第一位连中“三元”(即乡试头名“解元”、礼部省试头名“会元”、殿试“状元”)并相继夺魁的孙何兄弟三人以及前清顺治朝以诚实无欺甘认罪亲而举世闻名的孙承恩状元外,风头最大的状元家族当属被《清史稿》称为“四世并历清要,家门之盛,北方士族无与埒(笔者注:等同之义)焉。”的济宁玉堂孙氏家族和原籍济宁的寿州“孙半城”孙家鼐家族了。 济宁玉堂孙氏家族在进入仕途之前像很多土生土长的老济宁人一样由于所在生长区域的缘故多从事商业贸易,由于善于经营加之多方豪取,以致几十年后其家族鼎盛之日时仍然以在朝官员身份经营着玉堂酱园,并由其家族将济宁酱菜引荐慈禧太后品尝,从而使此菜品闻名全国,这是后话。玉堂孙氏家族的开山人物孙玉庭于清乾隆四十年中进士,从而成为孙氏家族考取进士走入仕途的第一人(玉庭父扩图仅为举人),其官级也做到孙氏家族中最高的正一品实职---体仁阁大学士,然而他的民间知名度却远低于其一名状元、一名榜眼的两个孙子。经笔者阅览正史发现关于他的两条事迹则可以体现他的一些性格特点,据《<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三>孙玉庭蒋攸銛李鸿宾传》记载,嘉庆帝在位期间,孙玉庭做官有政绩,刚升为当时地方十四巡抚之一的广东巡抚(从二品实职,加衔正二品),安南国王阮光缵为臣下阮福映所灭,阮福映自立国王后迫于政治压力和出于讨好等多方面考虑请求宗主国清国批准其改国号为“南越”。时“ 仁宗(即嘉庆)疑之。玉庭言:‘不可以语言文字阻外夷乡化之心。其先有古越裳地,继并安南。若改号越南,亦与中国南粤旧名有别。’乃报可。”由于孙玉庭的建议,藩属南越国改名越南,国名存之于今。另据《清史稿·疆臣年表》记载,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武将裘安邦操练士兵过于严格,引起士兵喧哗吵闹,裘以士兵“鼓噪”为由,请求上司河道总督查办(清制,士兵“鼓噪”,上司如不检举,逐级革职)。然时河督却明确拒绝,于是双方乃生龃龉。孙玉庭得知后,问裘安邦:“当天演武场中只是人声喧哗呢,还是又有击鼓声呢?”裘安邦说:“只有人声,没有击鼓声。”孙玉庭接着回道:“鼓者,伐鼓渊渊(笔者注:出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渊渊:象声词,击鼓声。);噪者,人声噪杂。两者一定兼而有之,才叫鼓噪。你说的情况不叫鼓噪。”听了这席话,裘安邦再也没说什么,与河督的纠纷马上平息。一场席卷广东的官场风暴在孙玉庭操着浓重济宁乡音的寥寥数语下立刻化作风平浪静。从上述两事件来看,孙玉庭有着中庸和谐的传统礼学观念和包容万物与人为善的淳朴品质,这一点是他的后代孙毓汶之流无法比拟的。 由于本文重点讲述的是有关济宁孙姓状元的事迹,所以对孙玉庭两个分别做江苏巡抚和户部尚书的儿子不再重笔介绍,下面着重说的则是孙玉庭的两个孙子孙毓溎(道光甲辰科状元)和孙毓汶(咸丰丙辰科榜眼加翰詹大考一等一名)。 孙毓溎的后世影响和知名度远不及其进入清廷最高领导班子(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堂弟孙毓汶,但他却是玉堂孙氏晋级三甲并夺魁的第一人,他的名声也明显好于孙毓汶,其低调的作风也大大盖过他那位行事高调的堂弟。孙毓溎自幼好学上进,得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笔者注:此职于明、清通常授予状元,官职从六品)掌修国史。两年后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云南学政。孙毓溎在任上积极协助总督林则徐处理事务,以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辞官回乡,不久卒于家中。 下面该说一说孙毓汶了,本文虽讲的是状元,但孙毓汶一个榜眼怎能享状元殊荣?其实要知道孙毓汶殿试那年的状元是谁,也就该叹惜“既生瑜,何生亮”了,哪怕孙毓汶“复读”三年下届再考也一定位列鼎甲了。说出这位状元的名字,那就是举国皆知的两朝帝师---常熟翁同龢。昔日前宋著名的滑头宰相、“五鬼”之首丁谓早年因和前段所述的“三元状元”孙何一起殿试只得了第四名,颇有不服,当场要和孙何“单练”再拼出雌雄,宋太宗只得现场“和稀泥”,说道:“甲乙丙丁,你当然是第四嘛!”恐怕一千年后的孙毓汶也颇有同感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翁同龢殿试前晚在北京孙瑞珍(孙毓汶父)府上入住被吵得震耳欲聋的“鞭炮门”事件由于不是出自正史笔者在此不再叙述,但是翁孙二人此后作为科场同年却分道扬镳四十年,一为“主战”派首、一为“主和”党揆,实是让人感叹!单说孙毓汶考中榜眼后,由于个性张扬,高调抗捐,被恭亲王以其家族世受国恩却首抗捐饷严肃处理,革职流放,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靠输饷官复原职,在四年后的翰詹大考(类似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成绩优秀者,能连升六级)中考取一等一名(相当于今天公选中的唯一职位总成绩第一名,在当时全国最优秀的一二甲进士出身的中下级翰詹官员中进行选拔,皇帝亲自出题测试,比殿试考状元难度更高),遂连升六级,成为当时“坐火箭提拔”、升迁最快的“中直机关干部”,与乾隆朝的阮元齐名。所以笔者由此两点也将孙毓汶列为状元来记述。 经笔者在清代状元榜上偶然发现,继孙毓溎中状元之后时隔九年,连续三届的状元竟然都是济宁孙氏家族所出,即咸丰三年(1853年)状元孙如仅,咸丰六年(1856年)榜眼加翰詹大考一等一名孙毓汶以及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原籍济宁的寿州人孙家鼐。孙毓汶与孙家鼐同光年间俱以正一品同朝为官,共同开创了清末孙氏家族的繁盛局面。 孙如仅于清史未有传,生卒年及主要生平于各类清代笔记中均不详,只记载他最高做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二品)。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他非出自济宁玉堂孙氏家族,与后文要讲的孙家鼐家族更无瓜葛,传说他中状元后,咸丰皇帝来了句“济宁孙家真是人才辈出,又出了个状元!”,于是使并非玉堂孙氏一脉的孙如仅和玉堂孙家“被”通了谱,成为了一家。当然,具体史实要以事实为依据来论证。 孙家鼐家族于明洪武年间从济宁州老官塘迁入寿州(今安徽寿县)。孙家鼐一门在寿州当地有“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美誉,孙家鼐为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学历最高的一个。其家族在孙家鼐高中状元后迅速发展,形成“寿州孙半城”的繁盛局面。曲阜孔府惯例择以状元门裔世与联姻,以示门当户对,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夫人孫祺芳即是孙家鼐的亲孙女,民国开国首任安徽都督孙毓筠和孙多森等人均出自此家族。当然,让孙家鼐至今都闻名海内、享誉四海的最大原因则是其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首任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至今北京大学官网上排在第一位的学校名人仍是孙家鼐。有清一代济宁孙氏家族先后产生了以上几位卓有成就的状元以及数百名进士举人,几百年来其家族历经各个时期都光然夺目、人才辈出。 时至如今,济宁孙氏家族历经了近两个世纪的沉淀与繁衍生息,孜孜不倦,继往开来,在有着“状元世家”的美誉的同时,其后代子孙也正以先世祖辈所创造出的辉煌为标榜,承载肩负起先辈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刻苦奋进、创造着所在各个领域中的奇迹;延续着其家族的鼎盛繁荣;谱写着其世代的辉煌篇章;成就着其家族世世代代如古运河水一样川流不息、激荡流淌的时代功绩。
最后修改于 2024-07-31 19:53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舍躯故土死不降虏的济宁状元
下一篇:致---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